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不自觉的语言暴力,把女儿培养成了讨好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的专科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hj_bjzkbdfyy/

女儿三岁时,在这个人生第一次叛逆期她学会了说不,明明做得不对,面对我的耐心解释,她依然会说“不,就是这样做的妈妈。”

尤其是在我着急上班,多次劝说她不听话,气就不打一处来:“你什么都不会,还不听话!”

到最后事情没有解决,反而两败俱伤,她哭了,我的眼里也含着泪,更多的是自责自己的无能。

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耐心”成了奢侈品,不自觉的语言就带了锋芒,语言暴力充斥在我的生活里。

语言暴力不仅是说话的内容,更是讲话的语气。

在女儿两岁的时候,她在桌子旁玩玩具,由于年纪太小不会主动上厕所,只会喊:“尿尿。”我在一旁做着令人心烦的家务,尤其是冬天,天气冷的手都伸不出来,繁琐的家务让让情绪烦躁。不知什么时候我看到桌子旁一滩水,再定睛一看孩子裤子也湿了,感觉刚刚辛苦劳动的成果被玷污了,而且这次撒尿连喊都喊一声。

“哎,你到底咋回事?跟你说了多少次了,尿尿喊出来,非要尿裤子上,那你就这样穿着吧。”我强压着怒火,无奈地说。

只听“哇......”的一声孩子大哭,爸爸闻声赶过来,连忙换了裤子哄着孩子说:“爸爸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但是天气这么冷,湿裤子穿着多难受啊,下次尿尿的时候要喊出来哦,爸爸妈妈都可以来帮你。”

孩子这时候狂躁的情绪稳定下来了,我这才后知后觉,其实孩子也知道自己犯错了,两岁而已,我不能拿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她做的完美,虽然我的语言里没有骂她的字句,但是我讲话的语气却处处充满责怪。孩子可能听不懂哪些话是好的或者是不好的,他们是根据大人的语气和表情来判断自己做的是对还是错。细想起来怪不得有时候孩子偷偷尿裤子了,看我的眼神躲躲闪闪的,生怕我去责怪她了。

我不禁又陷入自责,难道没有暴力的语言就不算语言暴力了?答案是否定的。

语言暴力会让孩子变成“讨好型”人格,危害不容小觑。

所谓讨好型人格是指一味地迎合他人的需求而忽略自己需求的一种人格,是一种暗存的亚健康的行为,而非人格障碍。常见的几种情形如下:

(1)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

非常在乎别人的感受,唯恐自己做了别人不喜欢的事情,从而引起别人的厌烦,这种情况对自己重视的人面前尤为突出,有时候哪怕一个小错误也会自责很久。

(2)心态容易自卑

这样的人格没有主见,当别人问吃什么的时候说都行,当别人说玩什么的时候也是说都行,过度随大流,没有自己的主观想法,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别人评价的基础之上,生怕被人厌恶:嫌弃,继而降低自己的需求感,才会感到心里安稳。

(3)不懂得拒绝

不懂得拒绝别人,不会坚定的说不,明知吃了亏也不会说出来,而是选择沉默,害怕一旦拒绝别人后,就会结束和别人的这段关系,不敢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担心自己的要求会别人添麻烦。

(4)没有界限感

做任何事情都是先以他人的诉求和期望为主,不懂得建立自己的原则感,没有自己的界限,允许别人踏入自己的圈子对自己指指点点,但是又经常进入别人的圈子里,希望能建立友好的关系,有时候甚至为自己能力不足不能帮到别人而自责失望。

女儿三岁时候最喜欢看的两部动画片是《小猪佩奇》和《汪汪队立大功》,但是我个人更偏爱《小猪佩奇》一些,觉得更适合女孩看,而汪汪队充满阳刚气息,更适合男孩看,最重要的是我觉得汪汪队的配音有些略吵闹。平时为了孩子的视力好一点,我很少让孩子看电视,除非是孩子表现不错,作为奖励可以看一小会电视。

在得到我的同意后,女儿开心的手舞足蹈,继而小心翼翼的问我:“妈妈你喜欢看哪个?我陪你看。”我心想为何孩子这么小就变成了“讨好型人格”?是我教育不当吗?“宝贝,现在是妈妈奖励你看电视,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看的就行,不用问妈妈的意见。”我告诉她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决定。

在这件小事上,也让我沉思很久,是我对孩子的控制欲过高吗?是我在平时说话上明里暗里透漏出来我的偏好了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害怕孩子长大后变成讨好别人的人,从而失去自己的主见。

父母要降低期望值,稳定好自己的情绪

我看到过这样一组数据:中国每天约有多万人自杀。平均年龄仅32岁。农村的自杀率远超过城市,大约3倍。在中国境内,15~24岁占自杀总人数的26.56%,5~14岁的儿童群体占自杀总人数的2.64%。目前儿童群体这个年龄段自杀人数呈现上升趋势。

在中国大多数家庭父母教育方式都是以说教为主,打骂为辅,而真正有耐心带领孩子去“试错”的父母少之又少,久而久之,少年儿童在这样“高压”环境下,心理承受能力自然就越来越差,自己给自己定义为“不乖巧”“无能”,自卑、无力的感觉充斥久了就会造成一系列的悲惨行为,甚至自杀。

所以,我们作为父母,也曾经是个孩子,用我们做孩子时的心态和自己的孩子沟通,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指责别人,尤其是未成年的孩子,思想、行为等更方面还不够成熟,我们要劝告自己降低期望值,用孩子的心去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稳定好自己的情绪,用耐心去化解问题。

同时我们也要教会孩子在应对父母及他人的语言暴力时不要自我怀疑,不要畏惧,要勇于坚定自己的观念,而不能轻易自我放弃,面对语言暴力不能低头,更不能去讨好迎合施暴人,要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从而做出有利而且正确的判断。

我们作为父母,我们的语言影响孩子的性格,而性格是伴随孩子的一生的,语言暴力不仅仅是语言的内容更是讲话的语气,成年人都难以控制情绪,更何况一个孩子呢?所以降低我们的期望,控制我们的语言情绪,给孩子带来更高的情绪价值,也是提升孩子自信的一种方式,更是培养优秀人格的一种途径。

作者:等风来

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