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每个人都有自己脾气,这些脾气除了有先天的因素,和后天也有直接的关系。有的孩子性格内向,做什么事情都会比他人慢半拍。有的则外向,爱表达自己。
家长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性格脾气不同的孩子,往往应对方式都不一样。不知道家长有没有发现,有的孩子平时文文静静的,遇到了一些事情或者问题的时候,便会性情大变。
有的变得暴躁,有的则变得沉默不语。其实不同的行为背后都反应不同的问题。邻居家的孩子亮亮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平时性格开朗,也很说。但是一遇都一些事情,便会哭闹耍脾气逃避。
“回避型”人格
孩子之所以会出现性情大变的现象,这跟“回避型”人格有关。什么是“回避型”人格,跟社交能力有关。
是全面社交抑制,能力感不足一种行为表现,他们对周围的负面评价极其敏感。是一种征人格障碍。最常见的表现是胆小、恐惧、害羞、孤独等。
“回避型人格”他们缺乏社交力和吸引力,更缺乏自信。在社交中变得尤为被动,性格也会变得自卑和敏感。在人际交往中,处理事情的时候总是用逃避的方式躲避。
“回避型人格”的表现
“回避型人格”与孩子的心理有关,父母要了解“回避型人格”的表现,才能正确去区分和发现,也能更好的“对症下药”。
1、性格太过于自卑
“回避型人格”最明显的特征是性格的体现,这类性格的孩子,性格太过于自卑,心里看到的也只是自己的缺点。明明知道自己不应该和他人比,可是还是不自觉的和他人对比。
最后的结果只会让他们变得更为自卑懦弱,自信心也会更为缺乏。内心也会变得脆弱。当面对集体时会因为这种心理而逃避他人,在挫折面前会不知所措,止步不前。
2、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是孩子自信的源泉,缺乏安全感也是“回避型人格”的一种体现。很多孩子的人格缺陷都跟安全感有关。安全感缺失的孩子,往往会因为心理的原因,而选择逃避。
当自己为某些事情努力的时候,往往事情会有偏差,这些偏差如果缺乏安全感支撑,则会形成“畏难”情绪,回避型人格也容易形成。
3、不喜欢和他人交往
“回避型人格”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会表现出焦虑、不安的情绪。在他们的认知中会盲目的认为和别人交往会带来危险,使自己始终都处于保护状态。他们不会与人沟通,更不会找到正确的方式与他人交往,反而在内心中总是有错误的认知。
4、总是显得很害羞害怕,变得十分拘谨
孩子在公众场合会变得害羞和害怕,总是会出现不知所措的行为。即便是在熟悉的人的身边也及其不自信,在亲密关系中,会变得十分拘谨,产生恐惧依恋的行为。
父母的一些很平常的行为和语言,都会使孩子误会以为父母嫌弃自己,形成猜忌多疑的性格。
5、习惯性逃避问题
当遇到一些问题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有的人会迎难而上,有的则会选择逃避。甚至是自己还没有尝试就去否定,选择习惯性的逃避。
家长应怎样改掉孩子的“回避型人格”
想要改变孩子的“回避型人格”,家长就要做好他们的引导工作。其实合理的引导,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