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什么是回避型人格障碍为了逃避社交,我选 [复制链接]

1#

回避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回避社交、自卑,同时又负性评价极为敏感的一种疾病,患者内心除非能够确定自己被人喜欢,要不然几乎是回避所有场合社交的,是对于自己经济情况不认可,没有他人过得好,总是感觉低人一等,但又害怕被拒绝、遭人讽刺,所以用回避的方式来面对各种情况。

案例分析:“为了逃避社交,他选择去寺院打工”

小伟今年30岁了,性格却异常的内向,也不愿与人接触。曾经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是一塌糊涂,上学期间因为被同学欺负,所以不敢主动参加同学的活动,回到老师问题时,又时常紧张、担心出错。

在26岁那年,工作期间小伟“爆发”了,谩骂了单位领导,砸毁了单位的电脑,他认为单位的人都很虚伪,还愿意说假话。自那以后小伟便不愿意上班,断绝了与所有人的来往。

一年以后,小伟找了一家寺庙,想在里面打工,寺庙只要管自己的食宿就可以,但是在寺庙不久,小伟便出现了腰痛的情况,心情上也开始心烦、焦躁、有的时候有想砸了寺庙的想法。

了解到小伟的情况后,他的亲生母亲来到他身边照顾他,可小伟把自己的母亲视为仇人,经常对其大喊大叫,甚至会动手打母亲,原本想用陪伴照顾去补偿对孩子童年缺失的爱,却是如今的场面。

医院就诊后,经一系列的问诊与检查,小伟的情况被诊断为回避型人格障碍,是人格障碍中的一种。

人格障碍成因:与不当的教养方式有关

小伟从小父母离异,后与父亲跟继母生活在一起。对于小伟来讲,父母离异后的生活黑暗且又压抑,据他回忆说继母经常对他殴打、谩骂,很多时候让他感觉自尊心严重受到侮辱,甚至想要有“以暴制暴”的冲动。

导致性格上的自卑、抑制、退缩,又害怕遭受到拒绝与羞辱,所以采取一种主动回避社交的保护性行为。

专家提醒:

通常,疾病起源于成年早期,更多见于童年时期,儿童时期可能表现出害羞、对陌生人或陌生环境的敏感、恐惧,直到成年时期才被发现明显异常。

毋庸置疑,孩子性格的形成与成长环境、童年时期的经历、父母教养方式、自身性格可塑性都有关系。

通常来讲,父母的过度保护、过度控制、拒绝和缺少情感温暖的养育模式都容易造成孩子退缩、不自信的性格,久而久之,当进入青年期性格形成,就很难再予纠正。

只有积极就医,专业的医生们才能够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用心理治疗方式让回避型人格障碍心理问题得以解决,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自己孤军奋战永远走不出阴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