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脱胎于哲学,区别于神经医学,年,冯特建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跟任何学科一样心理学的发展也是一部不断的验证实践,再验证实践的历史,在弗洛伊德之前人们对待精神类或者心理类疾病是简单粗暴的,科学家只愿意承认那些被解剖的器官或者被验证的事实。如研究人类大脑前额颞叶是负责什么功能的,在中世纪的医生通常通过开颅手术,切除颞叶来抑制精神分裂症以及癔症。动物们在经历几次电击惩罚以后会彻底放弃努力,巴甫洛夫用狗来研究神经的条件反射机制,以及臭名昭著的小艾伯特实验,为了研究人类对恐惧产生的心理机制,将9个月的研究对象小艾伯特置身恐惧的环境当中,导致心身饱受摧残!
随着弗洛伊德将潜意识,梦境,精神分析等等带入了人们的视野,为心理学打开了全新的视野,让我们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座漂浮的冰山,在意识的层面我们只是冰山一角。所以你必须要弄清楚什么是意识,什么是无意识,什么是潜意识。在睡梦中是无意识的状态。但睡梦又是在潜意识层面运行。我们经常把植物人称作是无意识状态,那么他的生理机能都跟正常人差不多,可以呼吸,可以进食,可以新陈代谢。在睡梦状态,甚至在重度的抑郁状态,就是类似植物人的状态。
弗洛伊德提到了梦的分析,因为梦会传达潜意识层面的真实。人们经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那些植根在你潜意识层面的东西。才是造成你当下这种无意识无觉知状态的元凶。觉知就是让自己看到这些从潜意识层面上浮的东西,在意识疗法里面当然是透过情绪看到下面的思维模式跟限制性信念,弗洛伊德更是直截了当的指出:那潜伏在冰面以下的是巨大的不为人知的潜意识。过去的并没有真正过去,而是被抑制了的记忆。确切地说心理问题来源于成长过程中对冲突跟痛苦的压抑,所以意识疗法认为将这些压抑的情感带到意识的层面,即为疗愈。
那么是谁在主导这一切呢?现代心理学普遍认为这一切绕不过头脑。人类头脑的特性:总是为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而痛苦,人们也只会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为了解决过往残留的没有解决的问题,意识疗法更为精确的认为痛苦就是未曾满足的欲望以及积压在潜意识层面的负面情绪。无论这种痛苦的表现形式有多么花样百出,其实质却是不变的,在痛苦形成之前就有迹可循了,我们生活中也经常体验到:我们总是为本应该得到却没能得到的东西而愤怒,同时又会受到道德法律规则的约束,下意识地压制住这股怒气,成为日后痛苦的基石!
这些被抑制的东西会通过情绪欲望的形式时不时浮现上来,跟我们当下头脑结合。扭曲了我们的感官,给我们造成障碍,所以那些看似习以为常的表象跟症状下掩盖了令人惊讶的真相。这些都是有迹可循的,你要清楚的意识到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你不能对事情的本身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唯一能改变的就是你的心态,你的思维模式以及看待这个问题的认知方式。意识疗法认为这个改变也不会发生在你的头脑层面,发生在头脑层面的不过是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就像是阿Q被赵太爷打了一个耳光,于是在心头自我解嘲:儿子又打老子了,这样思维为了取悦头脑会模糊了事情的本质,逐渐催生出畸形扭曲的不健全人格!
人格是内在心理的外在体现,人格不是问题,人格障碍才是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特质,有的固执有的偏激有的控制欲强烈只要所有的这些人格特质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那就是没有问题的,如果其中某一个人格变得格外突出,比如格外偏执。那就是偏执型人格。如果这种偏执性人格给你的工作生活学习带来了障碍,那就是人格障碍,必须要引起重视的了!所以意识疗法的观点就是一个人要学会整合心身的能力。
这也是整合自己人格的能力。如果你不正视自己的人格,不尊重自己的人格,不去整合自己的人格,有可能会分裂,人格就可能会给你带来障碍,比如没有同理心,不良人际交往。显得格外的嫉妒偏激固执,反过来人格也可能会催生出新的心理问题,所以儒家思想的修身齐家,实际上也是人格的修养,人们在面对心理问题的时候莫衷一是,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就会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或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况!意识疗法认为从人格入手解决心理问题可以起到逐本索源的效果。
人格的形成在意识疗法里面归纳为情绪思维跟欲望三个因素,这三者之间又是相互关联,相互交织纠缠形成我们的人格特质,在有的地方也称之为小我(Ego),即头脑中的我,情绪中的我,以及欲望中的我,所有有句话说:情绪中的自己,才是真实的自己,情绪引导我们看到最真实的自己,同样意识疗法认为情绪是深入潜意识自我疗愈的门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