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源谷丰食汇每周都有高晓霞老师的课程,这些课程包含心理包含食疗养生,都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备受大家欢迎,本期课程的主题是:人格障碍和饮食的关系。不同的人格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心情,如果对自己的人格不够了解,不善把握,会让坏心情萌生,对自己和他人造成影响,人格的障碍给人们的心理和身体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为了自己也为了身边的人,一定要学会认知自己的人格,调节自己的心情。授课老师:高晓霞老师
高级营养保健师
高级健康营养培训师
中国保健协会健康专家
河北省宜居通生活服务平台特约健康专家
人格
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能作为权力、义务的主体的资格。
人格魅力
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课程开场,高老师与大家一起互动,通过笔迹、笔名、随想涂鸦等形式,呈现出每个人在人格、性格、欲求、困扰等方面的精神心理投射,高老师也为大家分析讲解,每个人所呈现的内容,对应何种心理反应。接下来,高老师安排了心理压力应对能力测试和肠道健康测评。心理压力应对能力测试,是看看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模式。而肠道健康测评则针对每个人的肠型,选择更适合的食物,才能有更科学的饮食。文末可参与肠道健康测试
微生物-肠-脑轴
肠-脑轴是将大脑和肠道功能整合的双向信息交流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肠道神经系统和胃肠道之间的双向相互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肠道微生物参与肠脑轴的功能反应,在肠道与大脑的信息交流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提出了“微生物-肠-脑轴”的概念。
肠道微生物对大脑功能和行为的影响
出生后肠道微生物的定植与神经系统的发育同时发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神经系统的发育依赖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活性。肠道菌群的变化可以导致大脑功能的改变,进而影响宿主的行为,比如焦虑、抑郁和认知功能损伤等等。研究人员通过改变居住在肠道中的细菌,成功改变了实验动物和少数人的行为。比如:无菌动物表现为焦虑行为减少、认知缺陷、社交改变和重复刻板行为增加;交换微生物也可以使得原本胆小的小鼠变得大胆而敢于冒险,使得原本胆大的小鼠变得胆小而行事小心谨慎;最近的一些研究也发现,抑郁症患者、帕金森病患者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肠道菌群与健康人群明显不同,将抑郁症患者、帕金森病患者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粪便细菌分别转移至无菌小鼠肠道中后,这些无菌小鼠会分别表现出类似抑郁症、帕金森病和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在少数人类志愿者中进行的研究也表明服用一些特定种类的益生菌能够改变大脑的活性和缓解焦虑。肠道菌群的改变可以直接或间接导致大脑和行为的改变。
高老师说道:人格是情绪的决定者。性格所导致的情绪波动在炎热的夏季更加凸显,只有了解人格障碍那些事,才能少一些“自我困惑”和“情绪困扰”。人格魅力怎样修炼成?调饮食,调运动,调睡眠,调认知。高老师通过这四点,教述了完善人格调理方案。本次活动,高老师专门准备了“自在欢喜食疗特膳,并现场指导大家动手制作,这是高老师独创的配方,食物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能够让心情舒畅的营养餐。现在将这道高老师秘配料理的制作方法同大家分享自在欢喜食疗特膳
1、燕麦米、绿豆、红豆、薏米,煮好待用
2、南瓜、紫薯、山药,蒸烂待用
3、蒸熟的南瓜、紫薯、山药,碾成泥状,与木薯粉混合,揉成软面团,搓成长条,切成剂子
4、烧开水煮三色小圆子,煮好,冰水冷却待用
5、摆盘,可添加食材:
蜜燕麦米、蜜绿豆、蜜红豆、蜜薏米,三色小圆子,藜麦、秋葵、菠萝块(火龙果块)、千日红花一朵、南瓜籽、杏仁(或核桃仁)
6、将米和豆的汤底倒进碗中
此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大家在轻松愉悦氛围中,学习了认知人格和改善心情的方法,也学会一道美食的制作。
本次“人格障碍和饮食的关系”是精神食疗料理课程的最后一节课程,下一期高老师一对一课程,请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