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咨询师或者其他领域的助人者,也许我们对以下经历和体会并不陌生:
1、“我们明明制定了目标,但是来访者总是变来变去,推进不下去啊....”
2、“心理教育好像不难,但水过地皮湿.....来访者吸收的并不好......我该怎么办?”
3、“我在使用询证的方法与概念化,为什么却进展不下去呢?我该怎么办?”
4、“他/她在上次会谈中谈到,完成家庭作业蛮有把握的,怎么再回来却没做呢?之前的态度好像也变了......”
5、“我在引导来访者,但很难让他/她相信其他的可能.....我该怎么办?”
6、“我的来访者很健谈,但每次都讲个没完,我该怎么办?打断他/她,发起新的话题?这样做,对方好像不太高兴的样子哎......不这样做,效率好像又不高.....而且,他/她也明确拒绝设定会谈的议题了......我该怎么办?”
7、“我的来访者话很少,都是我在找话题.......艰难而尴尬......”
8、“我怎么处理来访者的阻抗?”
……
诸如以上,我们作为助人者/咨询师,无论新人还是老手,无论是自身亲历,还是来自同行们的分享,似乎都不是太过陌生的话题——“这是为什么?又该怎么办?”——也许,通过一起探索和学习动机式访谈,我们可以拓展一些思路,储备一些技巧,当融会贯通之后,我们自己就可以尝试回答这些问题了,同时在实务工作中,也收获了一些应对之法。
什么是动机式访谈?
(点击观看视频介绍)
动机式访谈(MotivationalInterviewing,简称为MI)由William·Miller和Stephen·Rollnick于年代创立并逐渐完善,最早应用于治疗酗酒及其他的物质使用障碍,尝试解决来访者无治疗动机或抗拒治疗等问题。概括来说,动机式访谈(MI)是一种「以来访者为中心」又「兼具方向性」的助人模式,注重合作与引导,着力培养个体的内部动机与改变决心:当助人者/咨询师熟练运用MI时,会通过探索及解决个案的矛盾心态,并从整体的改变历程出发,依据来访者所处的不同改变阶段,提供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帮助他们面对自己的问题行为,有效提升改变的动机,化解矛盾心态与阻抗,促进健康的行为改变(Miller,W.R.,Rollnick,S.,.)。MI历经三代,也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实证研究,已被研究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助人模式。特别是近些年来,心理学界对于心理咨询/干预效果的研究,发现共同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