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原生家庭不可怕 [复制链接]

1#

我是因为之前有一期奇葩大会上武志红的演讲,节目里谈及的很多成年人的问题,都是自己以前家庭的问题造成的。就连高晓松自己也说自己的一些性格因素是与原生家庭有关系的。

大抵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原生家庭这个概念火了起来。我也开始对原生家庭着迷。

不同于很多网络上的人一股脑把自己的问题都推给自己的原生家庭和父母,我更希望通过理顺我和原生家庭的关系,更好地理解我的情绪,找到解决我自己现存问题的方法。同时,也希望自己在成为孩子的原生家庭的一部分时,能尽可能减少不好的影响。

于是,我看到了这本著名的《原生家庭生存指南》。

作者奥利弗詹姆斯,是英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关系精神分析学家,作家,记者,电视纪录片制作人和主持人。他被《泰晤时报》称为“国民心理学家”。他的著作还有《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青少年的暴力倾向:在这个只有赢家和输家的现代文化背景下》和纪录片《沙发上的不列颠》。他在探求是先天基因还是后天抚养模式对孩子影响更大的过程中,写出了这本畅销的《原生家庭生存指南》。

1.原生家庭怎么会影响我?

成人一生都在演绎童年时的家庭剧本

性别,排行,父母的预期,偏爱程度,都让拥有同样父母的兄弟姐妹处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就像一个家庭中的几个孩子,性格秉性却千差万别。哥哥在家庭中是“乖巧听话,弟弟却还是“顽皮好动”,这都是孩子在利用自身的情况占据有利的优势地位——生态地位。每个人在家庭中的生态地位,决定了每个人不同的家庭剧本。

比如英国的查尔斯王子,因为是家中的长子,可以继承王位,因而被父亲菲利普亲王严厉对待。从小就送去环境残酷和纪律严苛的寄宿学校。他长大后就更加不喜欢社交,害羞。

有研究表明,我们更倾向于喜欢那些和我们兄弟父母相似的陌生人。看到这些陌生人,我们会不自觉地希望他们会以亲人的方式来对待我们。而且研究发现,我们可能还会操纵别人的行为方式,在新的关系中重复就的互动方式。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成人一生都在演绎童年的家庭剧本的原因。

能否形成良心,影响着我们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方式

三到六岁孩子会开始形成道德感和良心。良心在人漫长的生活中负责管制贪婪和生理欲望,到达延迟满足和符合社会道德准则。一般而言,父母让孩子接受锻炼,夸奖孩子付出努力取得的成果,同时在孩子做了错事以后进行批评,使他们感到内疚,努力改正,形成自我控制能力。孩子就可以形成善良的良心,不会过度苛求自己来讨好他人,也不会过度放纵自己的欲望完全不顾别人。

前一阵沸沸扬扬的韩国三星“长公主”离婚案里,据媒体报道,富家千金李富真当年一定要嫁给穷小子保安任佑宰,只是因为他能平等对她,不对她阿谀奉承毕恭毕敬。没过几年,她的小妹妹也同样找了个穷赛车手做男朋友,后来被家里逼迫分手,还患了抑郁症,香消玉殒。她们也一定是受原生家庭影响,有可能父母过于严厉,她们形成了”惩罚性的良心“。在小时候不敢反抗家里,于是成年以后,就在婚恋问题上与家庭”对着干“。

能否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模式,影响者我们与他人的相模式

零到三岁的孩子是形成依恋关系的敏感时期,这个时期孩子会形成对他人的期望。如果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孩子感到他人是值得信赖,喜欢自己,能满足孩子的情感生理需求的,他们就能形成安全的依恋模式。长大以后,也能与别人建立亲密的情感关系。不会过度冷漠,也不会过度缠人。

孩子形成强的自体感与自我界限,才能感受到自我价值和能力

很多成年人容易上瘾,暴饮暴食,控制狂的问题,多于自体感弱有关系。孩子在出生至六个月的时候,会渐渐将自己与外界分离出来,形成自我界限与自体感。但是如果在这个期间,孩子没有受到良好的抚养,比如母亲缺乏共情,婴儿会形成虚假自体,感觉自己无价值无能力,更容易患上人格障碍。

2.治愈

原生家庭纵然对人有极大的影响。每个人成年以后与人的相处模式,依恋关系模式,良心,人格乃至心理健康精神疾病都或多或少有着童年时候原生家庭的影子,但是这不意味着,一切都要怪罪在原生家庭,都要责备父母。

作为成年人,首先要有认识自我的意识。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

跟着《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中的四部曲做练习,发现自己究竟是哪种类型,可能存在什么问题。

然后尝试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中的写作方法进行练习:写一个虚构的故事,以自己的情绪审视为基础。

这个过程有点像写小说,但是在这个故事过程中要聚焦你现在的生活,是否有什么是不快乐不满意的地方?还要努力找出方法阻止你这样做。

不用在意写的是长是短,是好是坏,尽管去写。

如果觉得无从下手,可以参考《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中给出的建议方法:

方法1以你为中心人物,基于真实事件写一篇关于这些人的故事。尽可能运用回忆,思考找寻你对自己以及别人在你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的看法,找出童年的问题起因。

方法2可以仍然写同一件事件,但是虚构你希望故事的走向,然后发现哪些因素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阻碍了自己改变的行为。

当然,如果自己意识到问题严重到单凭自己的力量无法解决,一定要及时向专业的心理治疗机构和专业人士求助。

人活一生,不过几十年的光阴。为什么不自己做作者,自己活出精彩?

3.育儿

我读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治愈”我自己。但是当我读完以后,我发现其实父母已经把我养育的很好了。这本《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不光可以用来自测,自我诊疗自我治愈,也是新手父母育儿的一本“精神指南”。

养育孩子,虽然需要一些金钱的基础,但是孩子的健康人格其实无关金钱,无关物质,需要的更多是来自父母家庭的爱与关怀。

在孩子0-6个月早期时候,给予孩子“共情养育”,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也积极回应孩子的一些细微互动。给予孩子快乐和良好的经历,让孩子感受到自我价值和能力;

0-3岁的时候,给予孩子固定的有安全感的照顾,让孩子能建立起安全的依恋模式;

孩子3-6岁时候,给孩子“权威型“的养育方法——讲道理,有原则,对孩子有要求,也有爱,让孩子形成有效的“良心”,懂得满足自己也兼顾他人;

尽可能公平公正地对待家里的每一个孩子,尽管他们的性别,排行,来自父母的期望,父母的偏爱程度都不同,但是要让他们明白不管如何父母都同样爱他们。

就像塞尔玛佛雷伯格在她的那本著名的《魔法岁月》里写的那样,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不可替代的,未来也是不可预测的。

为人父母,面对未来,我们自己也要不断成长,摆脱自己的原生家庭的问题,做孩子人生的脚手架,给予孩子更好的人生托举。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里还提到一个有意思的事,即其他家庭成员在性方面对我们的态度,会影响我们寻找伴侣时的“爱情地图”(爱情地图包括对于潜在伴侣的长相,声音,气味和性格特征的偏好)。我们的爱情地图上至少有一些特征基于异性的家庭成员。

这也算是为什么女儿会找和爸爸很像的伴侣,而儿子会找和母亲有相似之处的伴侣的科学依据了。

所以,父母给孩子树立榜样,不光是为他们本身树立榜样,也更是为他们日后寻找伴侣树立标准。作为父母,可真是责任重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