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孩子内向家长烦,通过自我效能感,3个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如今最好的手术方法 http://m.39.net/pf/a_4687759.html

小时候我们也会自卑,遇到事情总是逃避,面对有挑战力的活动时怯于出场,恨不得瞬间变成透明人,谁都不要发现自己。

直到自己有了孩子,看到孩子也是这样,才发现这种情况是多么糟糕。

于是我们想要强烈要求孩子大胆一点,希望他任何事情都不要怯场,甚至于在他人面前爱表演,因为孩子身上最珍贵的就是真诚、自信。

往往孩子在遇到家长这样的说教时,会越发不愿意,之恨不得找地缝钻进去。很多孩子会在听到妈妈的说教之后,嚎啕大哭,无法镇定。

小时候,面对最多的就是家长的决定权,过年人多时,我要表演节目,站在人前仿佛视线的内外都是眼睛,结束后一片哗然掌声也只会让孩子赶紧想逃开。

自信心并非与生俱来,自信心的建立和家长有着极大的关系。但现实中,很多家长只是一味要求孩子表演节目,却从没有意识到建立的过程中需要如何去做才是对孩子最好的。

当孩子没有自信的时候,是什么样

很多家长认为,一些事情明明孩子独处时做的很好,在人面前却怯场、不愿意。这让家长非常头疼,不过孩子这些表现和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

看看缺乏自信的孩子,有哪些不好影响?

轻易形成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其实就是过度的自卑感,来源于孩子对自己、对他人、以及对世界不正确的认识。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第一反应永远认定自己做不好、自己不行,同时伴有的惶恐与焦虑心理。

著名的个体心理学之父、心理学家阿德勒这样总结自卑情结:当人们面对着自己无法适应的问题时,他会表示自己绝对无法解决。这样的体验心理最终会使个体产生自我怀疑与否定。

轻易形成讨好型人格

我们也会看到很多小朋友经常会讨好别人,这其实就是没自信的表现,他们为了单纯的迎合别人而委屈了自己。

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讨好型人格。

所谓讨好型人格,又被称为迎合型人格。主要指常常讨好他人,所有事情都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即使自己委屈迎合他人也认为理所应当。

临床心理学认为,这种人格普遍具有迎合型人格障碍转变的趋势。

在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主人公松子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父亲眼中只有生着病的妹妹,松子就通过扮*脸逗父亲笑来引得注意。

一生都在追寻爱,希望得到别人的爱,可是从来没有得到任何人全心全意的爱,感受到的只有不断的被抛弃。于是做一切滑稽的行为引得注意,成为讨好型人格,一生都是悲剧。

电影中有句台词:我爱过很多人,除了我自己。真的活的很累,不敢喘气,就怕别人不高兴。

作家蒋方舟谈到:因为太希望得到别人的喜欢,所以成了谄媚的人。

她从小就是我们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早在7岁就已经出书,因此在荣誉中成长。

别人对她的评价都是少年成名才女好脾气等等,这成了自己一直存在的标签。不过,她却在多次都自爆自己是讨好型人格,活的非常艰辛。

这些统统都是没有自信的人,即使再功成名就、有才华,但是仍然不愿意相信自己,觉得自己还不够好不够优秀,一生都不会快乐。

轻易形成固定性思维

人的思维本该是发散的,但是没自信的人们更加容易形成固定性思维。他们会觉得自己能力是天生不变,好像怎么都改变不了,总是认为我改变了也没用我就是学不会等等。

斯坦费的教授,在《心态:成功的新心理学》中有这样的理论:儿童和成人的尝试之处在于,他们都有两种可能的心态,固定性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这样的思维导致孩子在做一件事情之间,首先想到的就是失败,同时行动力就会被终结,进一步的努力也随之被阻断。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原理:孩子对于家长的语言有认同性,他们特别相信爸爸妈妈说的话,有时候嘴上会抗衡,但心里是深信不疑的。所以慢慢的在面对家长的批评之后,他们就会认为自己真的是不听话、呆头呆脑、什么都做不好这样的孩子。

提升自我效能感,重塑孩子自信

自我效能,是对于完成目标有足够的自信。孩子会认为我一定行!

自我效能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20世纪末以及21世纪在教育界已经形成了关键理念。

心理学家们发现,人们内在的信念会影响他们外在的表现。

自我效能的信念决定着人们将如何感受、如何思考、如何进行自我激励、如何行动。

观察英雄的成功,帮助孩子找到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大多数人们内心都有一个榜样,读书时的榜样,工作中的榜样,教育孩子的榜样等等。在成功人士的心中,他们也有榜样,并且会用别人的成功来激励自己我也一定行!

给孩子高质量鼓励,让他相信我能行

次的鼓励可以让孩子成长的有自信。

具体鼓励:在孩子退缩时,家长要积极鼓励,在鼓励下孩子们勇于尝试之后,家长可给予孩子正向的反馈使孩子对自己有信心。

这样是让孩子在心里相信自己能行,而不只是表面上的夸赞你真厉害!

适度表扬:有时候孩子才刚开始做某件事,家长就急于夸奖,这会让孩子感受到很浮夸。只有在做的过程中不断鼓励,孩子完成之后给予适当的表扬。

这样孩子才会深切理解到自己做出的努力是有用的,是更优秀的。

给孩子创造巅峰时刻:像孩子考上学、过生日、成绩优异这些重大的时刻,家长可以精心准备一番。不是盲目的吹捧孩子,是为了让他们明白自己的努力有了价值,而充满力量的孩子值得大人的鼓励与赞赏。

蒙特利梭说,孩子通过日常的练习而充满自信,这只能表示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能力,跃跃欲试,但并不代表他已经完美。

家长希望有一个自信优秀的孩子,就需要考虑怎么样才能帮助她们,在实践中不断推动,塑造一个满怀自信的孩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