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一直是困扰当代人的一大问题,不仅成年人之间会存在“社恐”、“社牛”,孩子之间也会这样的一些存在。而我们看到的一些“社恐孩子”、“社牛孩子”,往往都是在家长的影响下形成的。
有些家长可能经常会收到来自孩子的哭诉:
“妈妈,为什么他们都不跟我玩?”
“爸爸,为什么我这么努力表现自己,同学们还是不喜欢我?”
这时我相信绝大部分家长都会安慰孩子:
“没事的,其实你很棒,你无需在意别人的目光,你要走出属于自己的路,活出自己的光彩。”
但其实,这是不对的,人活着从来不是一个绝对独立的个体。把所有人排除在你的生命以外,这可能吗?除非你全家打包飞到火星上去居住。
事出皆有因,如果不是外部因素导致的,那我们便要从孩子自身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会不会是孩子的行为或者性格导致他融入不了人群?会不会是孩子得罪了某个同学被拉帮结派地排挤了?
如果是,那怎么办呢?有些家长可能坐不住了,我上学校找班主任去!或者我直接去找他同学去!万万不可,我们最应该先做的,是反思自己的培育模式。通常有两种培育模式会导致这样的情况:一种是过度表扬,一种是过度批评。01.过度表扬
有另一个更为直接的形容词,叫做“捧杀”。
我们知道家长对于自己的孩子都是有一个很厚的“滤镜”在的,在我们眼里,自己的孩子就是最独一无二最优秀最美好的存在,也就是所谓的“虚假独特性”。而这种观念会随时随刻体现在我们与孩子的对话中。家里日常彩虹屁满天乱飞,哪怕是一点微不足道的小事,家长都会夸大功劳地去表扬孩子,比如:
“天呐宝宝你好聪明会背这么多英语单词,你比隔壁家的xxx厉害多了!”
甚至有些家长把成年世界的虚荣攀比也强加到孩子身上,给他灌输一些家庭条件好高人一等的思想,或者是家里有条件供你学习很多兴趣爱好,你赢在起跑线等诸如此类的话语。但是在同龄孩子的眼里,他们不这么认为,他们不会因为这些外在条件去结交一个人。孩子才不管你今天穿的是耐克还是古驰,坐着奔驰来的还是骑着哈喽单车来的,他们只会从交往的观感上判断要不要跟你玩儿。如果你的孩子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非常飞扬跋扈,总以自我为中心而不考虑其他同学的感受。那便会受到同学的反对,排挤。这时候孩子就会出现认知失调,他会感受到周遭的一切好像跟他认知的不一样:“难道我不是最受欢迎、最优秀的那一个吗?”这时候,家长就必须开始剥离孩子身上的这种虚假独特性,让他认真和客观的去看待世界、看待自己。但是如果家长还是不采取措施的话,孩子的认知失调就会构成认知偏差,而一旦认知偏差出现就很容易形成。比方说自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分裂样人格障碍。导致他越来越孤独,越来越不知道如何自处。02.过度批评说完了过度表扬,我们来说过度批评。这个现象在我们年长一辈比较普遍,当然现在也不少。父母习惯于以严苛的标准去要求孩子,但这个要求又并不是那么合理的。这类家长他只看孩子有没有听话,有没有按照父母想要的样子去成长,一旦孩子没有按他说的去做,就会得到严厉的批评和责备。这种行为呢,跟寻常所说的“PUA”有点相似,没想到吧,父母对孩子也存在着PUA。许多家长认为孩子要严教,不能溺爱,所以在孩子取得成就时,认为是理所应当的,而在孩子犯错误时,又骂得狗血淋头,时刻要孩子对自己保持敬畏之心。比如孩子考试得了99分,过度批评的家长就会拎着衣架问,“还有一分哪儿去了?!是不是粗心大意了!你考试都在想什么?!”。可你有没有想过,你看不上的99分也是孩子努力而来的,为什么不值得被称赞呢?
因为过度批评,孩子就很容易形成认知偏差,他认为自己是不被爱的,无能的,不值得尊重的。
他会直接形成这三个认知偏差,他连认知失调都没有,所以你会发现他在学校里面不跟任何人讲话,因为他没有自信,非常自卑。
对于这一类家长,我希望他们能自己扭转过来这个观念,就比如纪伯伦的那首诗说的,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只需确保他们走的是正确的康庄大道,但不要强迫他们脚步以何种姿势落下。
总得来说,在孩子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家长不能矫枉过正,能帮助孩子真实感受世界,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的前提,是家长自己本就积极正直的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