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简单的停止吸食并不算戒*成功,完整的医学戒*治疗包括生理脱*、心理脱瘾、康复治疗、回归社会等四个环节。
大多数吸*者止步第一环节,而痛不欲生的戒断反应无时无刻在动摇或是摧毁他们那脆弱不堪的戒*念头。
即使意志力强的吸*者闯过第一关,接下来的心理与精神上的依赖,活生生又将他们仅存的一点戒*信念击得粉碎。
可以说生理成瘾是*品控制人的基础,心理成瘾更是将人变成一具现实生活中的行尸走肉。
吸*者在享受完*品带来的快感后,便会迅速坠入无穷无尽的惊恐、疼痛、烦躁、焦虑、惶惶不安的之中,心中也会闪现戒*的念头。
然而在生理以及心理的双重煎熬下,戒*念头便如昙花一现,坠入地狱万劫不复,这也正是全球*府严厉禁*的原因。
人格障碍
人之所以吸*,其实是一种人格障碍、心理压抑,以及精神病态的表现。那么戒*的核心就是重塑人格,修复扭曲心理和治疗精神障碍。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又有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是指人的性格一旦落定,再对其进行后天改变是非常困难的。
性格的塑造,是受成长环境,以及父母和家庭教育的影响而形成的。而人格的缺陷和障碍,则说明成长过程中,在父母、环境、教育环节出现问题。
由于本身就具有人格障碍,通过吸*更容易形成欺诈、偏激、易激惹等人格,这无疑让戒*难上加难。
前文所说人的性格,后天是很难改变的,而戒*恰恰是需要修正吸*者的畸形性格,将其从中解救出来。
目前在我国的心理医学普及有限,很难有效帮助到吸*者,这也是为什么在戒瘾医学治疗要注重心理介入治疗的原因。
目前,一般的戒*所多数是在短期内隔离吸*者,帮助其生理脱*,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脱瘾。
在戒*过程中,如何使吸*者从“要我戒*”转变成“我要戒*”是关键,看上去一字之差却给戒*治疗所带来的效果有天壤之别。
这是一个从被动戒*到主动戒*转变,多数戒*容易失败的原因,在于吸*者往往是被家人或是公安机关强制戒*,通过隔离吸*环境,达到生理脱*。然而吸*者内心没有真正的觉醒,这无异于缘木求鱼。
戒断症状
万事开头难,戒*的第一步,就是生理脱*。这一关最大的BOSS,必然是生不如死的戒断反应。
以传统*品之王的海洛因成瘾为代表,瘾君子如果能在它面前坚持三天不吸食(硬扛),堪称厉害角色。借用一位曾经的瘾君子口述,大家可以见识什么叫令人恐怖的戒断反应:
海洛因的戒断反应,实质是*品控制躯体后,吸*者想摆脱它的一种反噬作用。
简单的来说就是海洛因中的吗啡物质替代人体分泌的内啡肽物质,一种内源性的具有类似吗啡作用肽类物质。
这些肽类除具有镇痛功能外,尚具有许多其它生理功能,如调节体温、心血管、呼吸功能。
举个例子,当我们吃辣味时,舌头会感受到痛苦,大脑为了抚平外部刺激导致的痛苦,就会发出命令分泌内啡肽,消除舌上痛苦。
海洛因成瘾者基本不会自行分泌内啡肽物质(被其逐渐减少并抑制),因为一切都被*品外来物中类吗啡肽物质替代,人体只能靠外界的这种类吗啡肽物质(海洛因)来维持生理活动。
一旦外界也停止了供应吗啡肽物质,人体失去镇痛、调节体温、呼吸的功能,就像一辆失去安全装置在悬崖边到处乱跑的老爷车,随时可以坠入深渊失去生命。此时,唯有再供给吗啡物质(吸*),才可能解除这些戒断症状。
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什么叫*品面前“人人平等”。经常看到有人问到,如果一个意志坚强的人,能不能靠自己戒断*品?其实*品并不在乎你有多大的意志,它只在意如何让你迅速上瘾,并且完全控制你的躯体,成为它的傀儡。
到这里,有人会问,你说的这是海洛因的戒断反应,现在新型*品就没有什么生理戒断反应啊!
这话其实也不对,冰*之类的化学*品,破坏的是人体的大脑以及中枢神经,其生理戒断反应相对海洛因确实比较轻,这也是为什么更容易被引诱吸食的原因。
但实际上冰*一样有生理戒断反应,如抑郁情绪、行动迟缓、刻板动作、疲乏无力、嗜睡多梦、饥饿感以及念念不忘的吸*感受。
最为危害的就是抑郁症状,持续时间长,甚至会让吸*者产生自残自杀行为,患有抑郁症的人应该更能感同身受。
生理上的疼痛是人类最为直观的感受,也是戒*期间必经历的一个过程,如果没有医学上的辅助抗痛,一般吸*者很难扛住这种超乎人类极限的生理痛苦。
在我国早期的强制劳教戒*所,基本就是通过关闭隔离,让吸*者自行硬扛过戒断反应(相当危险),达到生理脱*。
心瘾难戒
戒*,是个终生无休的过程,你开心、难过、分手、谈恋爱、结婚、生娃儿,人世间只要可以引起情绪变化的事情,都可以作为你复吸的理由。
*品进入人体后,通过奖赏中枢产生一种全身“感觉良好”,从而对*品“念念不忘”(渴求心理)。
反复使用后,损害大脑以及中枢神经的人体控制系统,减弱人对情绪和行为的控制能力,导致做出一切不顾后果的吸*行为。
因此,一旦尝试*品,找到“感觉”的人均有可能再次或反复使用*品,直至成瘾并难以戒断。
所谓的心瘾其实就是指吸*者从心理对*品产生严重依赖的具体体现。人有七情六欲,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为七情的感情表现或心理运动,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欲的生理需求或愿望。
在七情中让人情感非常舒服的为喜,即高兴、开心、欢乐、愉快等。而六欲中的身欲与意欲是绝大多数人最为着迷的欲望,即我们享受舒适的身体感受和对声色、名利等欲望的追求。
当吸*者通过*品享受到这种超越正常舒适的快感时,会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心中犹如种下一颗种子,在吸*过程中不断强化,最终开花结果形成心瘾。
心瘾不同于躯体上生不如死的戒断反应,而是在吸*者心中不停的循环播放一个声音,开心吸一口、难过吸一口、分手吸一口、高兴吸一口、庆祝吸一口,凡是情绪波动都可以成为吸一口的理由。
若没满足,便会是抓心挠肝般的难过,像是耳朵一直在忍受指甲刮过黑板的刺耳声音,最后出现狂躁、暴怒、焦虑、抑郁等多种精神症状,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吸一口就能才能解决。
心瘾的另一种表现,即是前面所说的对吸*的快感念念不忘。现在很多人误以为每次吸*都会有很强烈的欣快感,这是一个误区。
吸*所产生的欣快感,一般只是在初期,当身体已经适合*品的刺激之后,这种欣快愉悦感会越来越淡,为了再次享受这种快感,吸*者会不停的增加*品量剂或更改吸食方式,只为找寻最初的快感。
然而耐受性的提高,再难感受到之前的欣快感,造成的后果则是心瘾越发严重。
心瘾的戒除,就是矫正吸*养成的病态心理行为(情绪不稳、悲观、自卑、冲动易怒、不顾后果、狂躁、抑郁等),修复*品对神经系统的损伤。
而这恰恰是目前戒*领域最难的一个环节,医学界迄今也没有找到一个万全的方法,彻底解决和修复吸*者的心理问题,更多的只是引导、剖析和协助吸*者,依靠其自身走出阴影,回归正常社会。
在戒*治疗期间,戒*者能保持较强的戒*动机,但没人能保证其在日后的平淡生活,能否继续维持较强的戒*动机。要知道,只要稍微放松和妥协一下,就有可能重新回归吸*病态心理。
复吸因素
戒*最后一关,也是迄今最让人气馁的一个问题,即戒*后的复吸率。据统计以海洛因为代表的传统*品,戒*后复吸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导致复吸的几大因素,戒*动机(即主动戒*)、稽延性戒*症状(戒断反应)、心理渴求(心瘾)、家庭社会(人格障碍)、熟悉环境、*友圈子,像在戒*者身边布满地雷,一不小心就被引爆。
有过多次戒*经历者是这么说的:
这些话里的因素,有几点是导致复吸的普遍因素,其一社会的不宽容,让戒*者与社会格格不入,他们只能相互取暖。
然而戒*者相互之间受共同问题的影响,集体缺乏积极乐观的态度,中间只要有人再次复吸,从众心理则会导致圈子全*覆没。当然这不仅是中国存在的问题,而是全球各国都要面临的一个问题。
尽管在我国的禁*法条例中,一再强调不得歧视戒*人员,但是社会大众或多或少,有听闻过吸*人员欺骗性以及破坏性,不由自主的对吸*者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感,难以用宽容的心态对待戒*者。
而多数戒*者在找不到外部帮助之下,不能很好的调整好自己心态,只得再次选择破罐子破摔。
其二由于吸*导致的心理症状,需要漫长时间的调整修复,在此期间需要戒*者有超强的毅力和决心抵抗一切情绪波动以及外部诱惑。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失败、打击和压力等问题影响情绪,吸*者的解决方案就是吸一口逃避这一切。
而戒*之后再次遇到此类情况,如何通过正常的方法来调整和解决,这是给戒*者非常有难度的考验。多数戒*人员在这种情况下,纷纷败下阵来。
其三戒*人员重返社会,是一个通过自我调节,激发对生活、工作的兴趣,把自己与正常社会联系起来的过程。
在此期间,难免受到社会的歧视、不信任等打击,因此戒*者容易丧失信心,不敢也不愿外出与人打交道,成天呆在家无所事事。久而久之,精神开始空虚,进而抑郁,最终不由自主的走上复吸之路。
写在最后
“一朝吸*,十年戒*,终身想*”,这话让一些正在吸*,或不知*品危害严重性的人嗤之以鼻。
在他们看来,*品自己想戒就能戒,只要自己愿意。诚然,每个吸*人员在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品伤害时,不吸*时的清醒片刻,他们或许会向家人或是医生求助,想要戒*,但是当*瘾来犯,这个念头便迅速烟消云散。
因此真正有戒*想法的吸*者本人并不多,多半是由家属寻求外部帮助,或是通过强制手段。
当然,无论戒*有多么困难,这并不能成为不戒的理由,要知道*品足以毁掉的不仅仅是个人、更是一个温馨和谐的家、一个稳定平安的社会!
再次重申,戒*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作为吸*者家人一定要做好长期坚持的准备。同时也奉劝那些还沉迷在*品不能自拔的可悲人士,不要迷信自己的意志力,为了家人以及自己的未来,尽早走向戒*之路。
本文摘自:*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