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D:多重人格障碍的探索
多重人格,这一心理学领域的神秘现象,真的存在于我们的现实世界中吗?当一个人分裂出多重人格时,究竟是出于何种原因?这一过程又是如何发生的?更重要的是,这种复杂的精神状态是否有可能得到治愈呢?一个身体,多个灵魂
在心理学领域,多重人格障碍(DID)被视为一种罕见而复杂的心理现象。它描绘了一个人身体内,却拥有着几个截然不同的人格,这些人格相互独立,有时甚至相互矛盾。这种状态,不禁让人思考: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体验?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又该如何去理解和探索这种深层的心理奥秘呢?多重人格: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
多重人格障碍,或称DID(DissociativeIdentityDisorder),确实存在且被广泛认可为一种心理疾病。它指的是一个人体内存在着多个独立的人格,仿佛“一个身体,多个灵魂”共存。这种疾病不仅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有所记载,还因其独特的诊断标准而在不同国家的精神疾病诊断体系中有着不同的命名,如中国的CCMD-3、ICD-10以及美国的DSM-IV等。尽管命名各异,但它们都共同指向了这一复杂心理现象的本质。多重人格的具体表现
多重人格障碍的核心特征在于其人格的分离与转换。这种疾病的患者会在不同的时刻展现出截然不同的人格特质,仿佛不同的个体在“接管”身体。这些人格之间可能存在显著的差异,不仅体现在性格和行为上,还可能包括年龄、性别、甚至说话方式等方面。此外,患者往往对转换过程缺乏意识,无法回忆起在另一种人格控制下的经历,这进一步增加了该疾病的复杂性。DID的多重人格表现
DID,即多重人格障碍,其显著特征在于患者体内存在两个或更多的人格。许多DID患者描述自己时,会使用“我们”这样的复数代词。研究显示,这些患者平均拥有13至15个人格,但值得注意的是,平均数往往受到极少数人格数量特别多的案例影响。心理学家Kluft指出,在实际的DID案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人格数是3个。那么,这些人格在患者体内究竟是如何相互影响、表现的呢?在这些交替出现的人格中,最初伴随患者成长的人格被称为原始人格,而那个能够长时间控制身体的人格则被称为主管人格。主管人格通常担任法定姓名,其自我称呼方式会与法定姓名保持一致。但值得注意的是,原始人格并不总是主管人格,且在许多案例中,主管人格甚至不知道其他分身的存在。相比之下,其他分身了解多重人格的情况要更为普遍。
这些人格之间对彼此存在的知晓程度差异很大,有的可能完全知情,而有的则一无所知。当不同人格交替掌控身体时,会经历转换过程。这种转换通常由外界环境触发,所需时间可能短暂如一瞬间或几分钟,也可能长达数天。若转换时间极短,且两个极端人格之间缺乏知晓,DID患者可能会出现显著的失忆症状,如对自己所在位置和过往行为的茫然无知。
至于哪种人格会占据主导地位,这通常遵循“哪种人格最符合当时环境和需求,即启动和显现”的原则。这一现象可以被视为心理学中的适者生存法则的生动体现。如果我们用“变色龙”或“变形虫”来比喻多重人格,可能会更易于理解。例如,一个自信满满的人格可能被用于应对具有挑战性的环境;一个脆弱、神经质的人格则可能用于博取同情和支持;而一个具有艺术家气质的人格则可能被用来应对上流社会等场合。由此可见,多重人格本质上是一种通过频繁变换来适应环境的心理策略,体现了人们对环境的积极心理应对。原因与方法
多重人格的成因错综复杂,涉及心理学、生物学及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对于这一现象的研究,虽然已有诸多探索,但仍然存在诸多未解之谜。然而,这并未阻止心理学专家和医生们寻求有效治疗方法的步伐。目前,针对多重人格障碍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以及社会支持等综合措施。这些方法旨在帮助患者建立稳定的自我认知,促进不同人格之间的和谐共存,从而逐渐减轻甚至消除症状。那患者是如何形成多重人格的呢?
多重人格的形成,通常与患者在童年时期遭受的精神创伤密切相关。这些创伤可能包括虐待、家庭变故,甚至是目睹暴力事件而无法承受。当这些外界的打击或内心的情感强度超越了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时,他们的潜意识中会产生一种希望这一切未曾发生的愿望。在极端恐惧和巨大压力下,心理防线可能会崩溃。为了保护自我意识的完整,潜意识会转移记忆的承载,进而创建一个新的自我来承接这段记忆。但这个新形成的自我只拥有部分记忆,因此需要从原始自我中抽取记忆来填补空白。这样,两个自我便形成了完全独立的记忆,彼此间几乎没有交集,因此它们无法相互认知。然而,为了满足保护原始自我的心理需求,分裂出的人格必须与原始自我保持某种联系。因此,原始自我会为这个新人格构建一个与自己相关的合理联系,这样一来,两个自我便有可能相互认知。其实,多重人格的分裂可以视为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机制。在主观潜意识的作用下,个体分裂出另一个自我,用以承担外部压力或释放内部情感,而原始的自我则因缺乏新人格的记忆而得到保护。
针对DID(解离性身份疾患)的治疗,目前尚无专门的药物治疗,但医生会针对患者的其他症状,如抑郁和焦虑,开具相应药物。治疗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人格融合”。咨询师会协助患者处理创伤,并教导他们如何“调节自己的冲动、情绪和记忆”。治疗方法通常包括率先整合性格上相似的人格,逐步减少内在人格数量,最终实现整合。然而,即使经过成功治疗,外部压力也可能导致人格再次解离。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患有DID的人具有高度的催眠敏感性。临床治疗中,催眠常被用作一种辅助手段。此外,认知行为疗法(CBT)、辩证行为疗法(DBT)以及眼动脱敏与再处理(EMDR)等方法也在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重要的是要明白,尽管精神障碍可能无法“完全治愈”,但通过治疗,症状可以得到有效控制。部分图文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