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着阳光,我该如何行走
事情回顾小木(化名),现年17岁。13岁辍学后在家闲了两年半,随后在亲戚介绍下到宜良打工,洗过车,做过汤池学徒,后面又跟随表姐到昆明打工。年1月10日,小木在昆明市某超市涉嫌绑架被抓获。
放下戒心:其实我想进监狱与小木见面之前了解到,这个少年是主动要求受害人报警,让警察把自己抓紧监狱的。我实在无法想象,在这个少年身上发生了什么,才会导致他对世界如此绝望,竟然为了进监狱而故意犯案。带着心中的疑惑,我与小木见面了。看着眼前这个瘦小乖巧,甚至带着羞涩的男孩,我都无法把他与绑架案联系在一起。我这次来是给他做一次心理评估的,在警官介绍完我的身份后,他有些紧张和恐惧,怯懦地低下头。看到他如此内向紧张,我便先微笑着问他:“你和我弟弟刚好是同岁,我可以直接叫你的小名吗?你也可以直接叫我姐姐,你觉得这样可以吗?”他没有回答,只是轻轻地点头示意我。“我今天来就是和你聊聊天,谈谈心,我们放松一点就好,你有什么想倾诉的都可以。”我说完这句话后,小木终于抬起头看了看我,又回避了我的眼神说出了第一句话:“好的。”为了进一步打开他的心房,获取他的信任,我便适当进行自我暴露,先跟他讲了讲我最近的一些事情,然后开始关心他的最近的生活及心情。他渐渐地对我放下了戒心,眼神不在那么闪躲,坐姿也开始放松,主动和我聊起他最近的状态:“我最近和同寝室的相处的不错,晚上睡觉也不会失眠了,就是感觉很想念家人,家人也会偶尔来看一下我。”“小木,我明白你的心情,也快过年了,不能与家人在一起会很思念,不过我觉得你跟家人的关系应该挺好的吧,我可以听一听你和家人的故事吗?”“我跟爸爸妈妈关系挺好的,还有我的弟弟,他跟我很亲密。”“你作为家中的长子,有时候会不会觉得被忽略了?我也是家中的老大,其实我有事感觉自己挺委屈的,好像什么事父母都会更关心弟弟。”“我小时候发生过一些事情,其感觉父母不关心我,我很难过,但是我现在不怪他们了,我也没有因此讨厌弟弟,我跟他很好的。而且,这次的事情也不怪家里,是我自己的原因,其实我很早就有进监狱的想法了,我没有想伤害别人,我只是想进监狱。”听到小木的这番话,我知道他已经慢慢对我敞开心扉,但是“小时候发生过一些事”、“想进监狱”这几个字敲打着我的心,我知道他身上一定经历了不好的事情,并且给他成长造成了负面影响,找到他心中的心结,说不定就可以找到他迫切想进监狱的原因了。阴影下的成长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慢慢引导他回忆自己的童年经历,了解他的感受与想法。小木在三年级的时候,腿部受伤做手术,安装并拆除过钢板,痊愈后回学校,换了一位班主任,不适应班主任的教学方式,并且认为班主任不关心自己,不喜欢自己,甚至质疑自己,感到非常伤心。从四年级到六年级,有同学无缘无故不断地欺负自己,拿脏抹布砸自己的脸,众人把自己按在地上打,当时反抗不了心生怨恨。老师和家长对这些事件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于是小木便不再求助家长老师,而是选择用逃学的方式来逃避被校园欺凌。受到这些事情影响,学习成绩下降,无心再继续读书,导致在13岁就辍学。小木在四岁时父母便外出打工,由奶奶带着。长期缺乏父母关爱,奶奶十分溺爱,因此小木性格比较自大,容不得别人批评。在遭遇校园欺凌后,成绩也下降,人际关系变差,周围的人批评声很多,感觉自尊心受挫,性格从活泼自信变得敏感自卑不爱与人交流。虽然早期缺少父母关爱,但小木表示只有小时候感到难过和怨恨,现在也能理解父母,觉得家人很好,已经没有怨恨了。但是他因为性格原因,朋友不多,不爱与人交际。当初小木被欺负时和好朋友倾诉过,但是朋友并没有帮助自己,甚至根本没怎么听进去那些话,只是敷衍自己。于是也影响了自己后续的交友观念,他认为社会上遇到的人没一个真心对自己好的,所有人都针对自己,人人都带着一副虚假的面具。虽然渴望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是因为大家都不喜欢自己所以不想主动与别人交际。人格形成的偏差
小木父亲有过精神疾病病史,我进一步了解小木本人的精神状态及身体健康状态,排除器质性病变。根据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排除精神病性问题。小木内心的冲突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心理冲突,属于正常形冲突,可排除神经症问题。小木的不良情绪(行为)已经泛化。否定所有的人,认为都是带着“面具”虚假的人,都不值得交往,并且形成了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选择逃避来解决的行为习惯。为了进一步把他的心理问题具体化,我准备了自尊量表和人格障碍量表对他进行测试。最终诊断出小木属于严重心理问题,有自卑心理以及回避型、偏执型人格障碍倾向,持续时间长达几年,并且严重影响了他的学习功能、社会功能。小木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学习,也无法良好的适应社会,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和生活,最后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后记
我把小木的情况整理成报告提交给检察官,希望小木能进行一个持续稳定的心理治疗。治疗重点是重新正确的认识与评价自我,寻找兴趣爱好进行学习,重新建立自信心,以此拓宽交际圈。克服交际障碍,尝试与除家人以外的人主动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逐步适应社会。这样的案例也让我们反思,早期经历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影响。当代心理学家认为,人格的形成是由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的,从出生到青春期,大脑处于急速发展阶段,是动作、语言、思维等各种学习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教育和引导对孩子后期认知与思维模式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幸福的童年有利于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不幸的童年可能会引发不良人格的形成,甚至影响个体一生的幸福。希望通过这样的案例让更多的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