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黄国胜师徒论道第72期如何使用人格面
TUhjnbcbe - 2020/12/15 15:30:00

督导时间:年9月9日

督导老师:*国胜

来访者有双相障碍、冲动控制障碍、抑郁、惊恐发作、解离(人格解体)等表现,如果解离的诊断成立,那么其它表现都可以用解离来解释。

解离与癔症关系密切。最早的时候,让内就是用解离解释癔症的。后来弗洛伊德用压抑解释癔症,并成为“主流”。近年来,解离的“呼声”越来越高。

科胡特把自体的破碎或分裂分为两种:水平分裂和垂直分裂。水平分裂相当于压抑,上面的显现出来,下面的被“盖住”。垂直分裂相当于解离,分裂出去的各个部分处于同一个水平,互相并列,轮流出场。后人在科胡特的基础上提出了“多重自体”的观点,实际上是把让内从后门请回来了。

解离的病理机制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创伤。当一个人无法承受痛苦时,通过解离,“灵*出窍”,可以减轻痛苦。所以,解离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二是人格特征。有些人容易解离,有些人不容易解离。

一般说来,具有癔症性格的、暗示性强的、容易被催眠的人容易解离。过去认为这是一种性格缺陷,后来发现这样的人情感细腻、有艺术天赋、有创造性。

其实小孩都有这种天赋。温尼科特的《小猪猪的故事》里的小猪猪找温尼科特治疗时还不到两岁,她就有很多“子人格”,在生活中和治疗室里不断切换。

大多数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能力渐渐消弱(也可以理解为“人格”或自体越来越完整)。如果一个成年人继续保留这种能力,说明性格不成熟,通常与创伤有关。

有人问,解离是缺陷,还是冲突?应该是缺陷。解离意味着自体整合不良,自体是“破碎”的,不完整的(既然是缺陷,就不适合采用经典精神分析和解释性、表达性心理治疗,应该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

那么,它是精神病水平,还是边缘水平或神经症水平?

本个案需要与多重人格(人格分裂)鉴别。来访者考试的时候迷迷糊糊,却考得很好,那么替他考试的是不是他所不认识的一个面具?他还有不认识的面具吗?他对妈妈的评价自相矛盾,会不会是两个面具“各执一词”?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有没有发现来访者“人格转换”?

处理方法

让来访者给他的各个“状态”(子人格、人格面具)命名,把它们“分化”开来,“摸清”它们的底细,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以及它们的意图,适度地予以满足。

让来访者“思考”不同的人格面具,其实就是整合。它们同在一个“舞台”,一定会发生相互作用。

科胡特指出,自体的发展需要三种“回应”:

镜映

理想化

客体另我

如果缺了一个,可以用另外两个“弥补”。如果缺了两个,就会发生自体障碍,表现为自恋性人格障碍(觉得自己很厉害,很特别,是天才,看不起别人)和自恋性行为障碍(如冲动控制障碍、性变态、进食障碍、物质滥用等)。

对于这样的来访者,咨询师必须做好三种“回应”。

撰文:*国胜编辑\排版:陈万里

本文受*国胜“师徒论道”委托代为发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黄国胜师徒论道第72期如何使用人格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