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人格障碍专科治疗医院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感情中一定要警惕和远离这几类人
TUhjnbcbe - 2022/11/21 20:30:00

本文的内容也许相对小众,但之所以特意拿出来讲,是因为如果当事人遇到过本节中的这四类人,很可能会对自己造成很糟的负面影响,轻则在精神和心理上留下创伤,重则甚至会失去生命,而这些都是我们在一开始就可以试着避免的悲剧。

我们要警惕和远离什么样的人呢?简单来说就是价值观和行为已经近乎病态般失控的人。

在感情关系里有四类人群要特别留意:

1.在感情关系中使用PUA手段的人

2.暴力行为失控的人

3.成瘾行为失控的人

4.有人格障碍的人

我们先来看第一类人群,在感情关系中使用PUA手段的人。

PUA的全称是:Pick-upArtist,在一开始它其实是一种追求手段,说的是当事人通过系统地学习和练习与感情关系相关的技巧,获得对方的青睐。但后来,培训PUA的组织进入了一种有些失控的发展阶段,用追求“成功”的表象,也就是追求“成功”的数量——比如“百人斩、千人斩”,以及成功的病态定义——比如让对方甚至愿意为爱堕胎、自杀等,来吸引越来越多人加入PUA的阵营。

看到这你会发现,使用这种PUA手段的人的眼中是没有爱的,只有自私和利益,甚至会惨无人道地伤害他人。

那PUA这种手段最大的特征是什么呢?是“打压”和“隔绝”,这两种手段在本质上都是摧毁对方的自我价值感,并且让对方的自我价值感毫无提升的可能性。

什么是打压?打压和批评有相似之处,都是在告诉你,你不好,比如:“你怎么那么胖”。但两者之间的分水岭在下面一句,批评会说:“你得让自己瘦下去。”,打压会接着说:“你那么胖,别人看到你就恶心,但我不会嫌弃你的”。也就说,批评是指出你的缺点,但对方相信你有能力变好,并且也希望你变好。但打压是在指出你的缺点以后,完全不提任何改变你的希望和方法,有时候甚至会提一些莫须有的“缺点”,比如不是处女、出生农村、父母离异、有过同居史等,这些事情并不是缺点,只是人生经历而已,但使用PUA手段的人也会用这些打压对方。

所以不少使用PUA手段的人会瞄准自卑的人,也就是自我价值感低下或不稳定的人,然后进一步打压其自我价值感,当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低到不能再低时,就会觉得自己不配爱,觉得没有人会爱真实的自己,但他在这个时候,还是在渴望爱的,这时,他会牢牢抓住明明在伤害自己、并不真正爱自己的这个人。

那为什么“隔绝”也是PUA的关键手段呢?因为每个人的自我价值感,除了靠自己、靠爱人建立,也会受到朋友、同学、同事、学校和社会等的影响。所以PUA为了达成打压对方自我价值感的目标,会努力让对方完全与外界隔绝,也就说对方完全没有机会从别处获得自我价值感,也没有机会获得外界的帮助。

隔绝成功后,使用PUA手段的人便拥有了对于对方自我价值感的唯一审判权,这时候,陷入PUA的人就彻底进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我们该怎么做才能避免陷入PUA的圈套呢?

任何时候,我们都要警惕这样的人:

1.让你觉得你很差

2.却又不给你任何提升的希望和建议

3.还在你身边,让你以伤害自己为代价满足他的自私和利益

请你记得远离他们。

我们始终要明确这一点:真正爱你的人会让你觉得你很好、你值得很多爱。

而不爱你的人会让你觉得:所有人都会嫌弃你、远离你,只有他还在你身边,你应该感恩戴德,只有他的肯定才是你最大的荣耀。

你要记得:你不必依赖任何人的“肯定”和“关系”,不要以伤害自己为代价,去获得爱和自我价值感。

其实对我们来说,当我们有稳定的自我价值感,健全的心理支持系统时,从感觉到“不对劲”的最初就能远离PUA。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建设和稳固自我价值感和自己的心理支持系统。

第二类,暴力行为失控的人。

对于暴力行为,很多人存在两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身体暴力才是暴力行为,或家暴只有身体暴力。暴力行为分为身体暴力、性暴力、经济控制和精神暴力四种形式。人们常常忽略的是精神暴力,例如冷暴力——长时间的冷漠、讥讽和打压等。

第二个误区是,暴力行为只会发生在文化水平、经济水平或道德水平低的人身上。暴力行为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只是有些群体更善于掩藏这些事。

举个例子,用“疯狂驾驶”恐吓伴侣也是一种暴力行为。

在一段亲密关系中,身体和心理上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严重的伤害和痛苦时,就要意识到自己在亲密关系中正在遭受的暴力,要留意对方是不是一个暴力行为失控的人。

第三类,成瘾行为失控的人。

怎么判断是一时的娱乐还是成瘾呢?成瘾有如下两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有戒断痛苦。娱乐是当你进行这些活动时,你会感到快乐,但成瘾行为更多是当你进行这些活动时对瘾和痛苦的缓解。也就是说,只要不进行这些活动,就会有百爪挠心、痛苦不堪,无法集中注意力去做其他任何事,只有这些活动才能消解痛苦。

第二个特征是无法停止。娱乐活动可以因生活安排发生调整也可以暂停,但成瘾行为无法暂停,因为“瘾”始终在。一个人为了满足这些“瘾”不仅会影响工作和生活,甚至还会伤害自己与自己至亲至爱的人。

四类人群,有人格障碍的人,这种说法你可能比较陌生。

什么是人格?人格由若干个人格特质组成,包括少数的核心特质、若干个主要特质和很多次要特质。比如,智力和创造力是人格的一种,性格(具有攻击性、慷慨、乐观等)是人格的一种,气质类型(暴躁、冲动和抑制等)也是人格的一种。

那什么是人格障碍呢?人格障碍又称病态人格或异常人格,是指人格因畸形发展而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明显的、偏离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不被多数人认可的行为模式。这种精神病症通常出现在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导致个体遭受较大的痛苦和损害。

简单来说,人格障碍的要点在于看法固化和适应性存在问题。同时人格障碍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看到这,你可能会觉得有人格障碍的人应该是少数吧?不是的。虽然目前没有更严格的调查统计数据,但是许多研究者和临床治疗实践者一致认为,人群中患有人格障碍的人至少占比10%,也就是说10个人中就有1个是人格障碍a。患有人格障碍的人并不在少数,他们是个很大的群体。

常见的人格障碍及其表现有b(见表3-1):

人格障碍不止这几种,还有:依赖型、回避型、分裂型、抑郁型、被动攻击型等。在看表格的时候,你心里可能已经有符合对应行为的人了。但要注意的是,要让医生来进行人格障碍的诊断,你不能判断自我,也不能判断别人。

但你可以以此为参考,也就是说,当你觉得一个人有些奇怪时,你心中要有一个想法:这人可能患有人格障碍。也就是说他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与你对他做了什么、你是什么样的人没有太大的关系,更多的是因为他患有某种类型的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好比滤镜,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所思所想和行为表现。

现在,你已经对在感情关系中使用PUA手段的人、暴力行为失控、成瘾行为失控和人格障碍有所了解,并且他们有时会重叠。

为什么要警惕和远离这几类人呢?

很多人结合其他人的看法和自身实践都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要真心想改,只要心里有爱,那这个人一定能发生改变。

他即使不改,也至少会“虎*不食子”吧?

这个结论对一般人是有效的,但是对这几类人会失效。

为什么呢?因为这几类人的行为失控都是病态的行为失控,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病了。他们的大脑发生了改变,意志力几乎很难起效。并且,他们对暴力、*博和烟酒等行为会有超乎寻常的渴望,这种渴望不是仅仅出于心理,而是从生理到心理都有渴望。这种欲望的产生和大脑内的多巴胺分泌失常有关。多巴胺本身不会让人快乐,但多巴胺的分泌会增强人们对获得快乐的预期,也就是说成瘾人群大脑分泌的多巴胺会不断促使他们去做成瘾行为,而外界刺激的效果却在不断递减。这也是为什么如果他们的渴望得不到满足,他们在生理上会感受到真实的痛苦。

如果你的前任是这类人,你是因为痛苦和失望而远离他,但你又怀念他对你多么好,并且他也再三保证自己会改,所以你现在有点犹豫。这时,我希望你谨慎,直到对方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再进行选择,不然你们很可能会重蹈覆辙。

这不是因为他不爱你,也不是因为他没有意志力,而是因为疾病需要特定的治疗,并且治疗和康复都需要时间,在既没有治疗也没有康复巩固的情况下,疾病必然难以根治。

如果你还爱着对方,更好的做法不是贸然回到对方身边,医院就诊,叮嘱对方遵从医嘱。如果对方讳疾忌医,或干脆认为自己没有任何问题(很多人格障碍的人都会认为自己

完全没有问题,他们反而觉得是认为他们有问题的人有问题),那对方就几乎不会有任何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爱得再热烈,你承受的痛苦也是非常大的。这种痛苦严重时甚至会导致一个人患上心理或精神疾病,甚至某些暴力行为还会致死。成年人对此尚且很难抵抗,更不用提孩子了,如果孩子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的伤害很可能是一辈子的。

所以,我希望你明白的是,我们的确要对人怀有希望,也要相信爱的力量,但如果科学告诉你这个希望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实现,我希望你更相信科学。

摘自《分手心理学》-页,曹雪敏著

1
查看完整版本: 感情中一定要警惕和远离这几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