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大学数学专业大四学生范某虐杀小猫,4月15日晚7点04分,山东理工大学在官方微博就“学校大四学生范某庆虐猫并拍摄视频贩卖”一事发布公告),称“已对范某庆作退学处理”。公告还指出,学校对“学生存在的心理异常问题进行了心理辅导”。
事情起源于几天前,一段虐猫的视频在网上流传:一只小猫被拴在一根绳子上,估计身上喷有助燃制剂,小猫身上燃起一团火,被烧的小猫试图用打滚以及爪子扑灭火,但因火势太大,20秒左右的时间,小猫就被活活烧死。
后来,有人私聊范某,被威胁。
4月16日上午,记者电话联系山东理工大学宣传部门,工作人员表示,自“虐猫事件”发生后,学校心理咨询师一直在为范某庆“提供心理介入工作”,但心理介入后的情况,工作人员表示自己“不知情”。学校发布退学处理公告后,不少网友担心“退学后的范某庆虐猫行为是否会更加恶劣”,但学校工作人员表示,学生退学后“是一个什么样的行为,我们没法跟您描述”。
如今网络如此发达,明知虐猫行为会有很高的风险,还会铤而走险?这些人到底怎么了?为何能对那般可爱的猫咪下得去如此狠心?范某庆到底有什么样的心理异常,以后还会继续虐猫吗?
虐待行为都是施虐者自愿的,而且施虐者可以从中获取愉快的感觉。这种从虐待中得到快乐可以说是“变态”(异常)了,这种人往往喜欢看到他人或动物痛苦的样子,并从中得到某些满足,范某庆到底有哪些心理异常呢?
下面结合我多年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该事件进行多层次的分析。
一、“死”本能的驱使:人生而具有生、死两种本能,社会氛围压抑死亡本能,但它并未真正消失,极端者极易爆发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讲,人生而具有生本能和死本能两种本能,死亡本能强调的即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
当这种本能朝向自己时便是自虐、自杀,朝向外界表现出来的即为侵犯。两种本能同时存在,有时要看哪种力量占上风。每个人都随身带有攻击性,不存在只奉献、给予爱人,《人类的破坏性分析》一书便是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万千年来人类身上所带有的破坏性是从何而来,想借此来解开为什么存在大规模的破坏性行为,如长期存在的战争。
但是,基本上所有的社会鼓励的都是亲社会行为,只有那些表现出来爱的、对社会无害的行为才会被接受,在这种社会氛围熏陶之下,在家庭和学校教育影响下,我们认为爱才是对的,破坏是错的,但是本能是一个可以被压抑但不会消失的东西,就像一座尚未喷发的火山,表面的平静不代表没有爆发的可能。
心理学界也认为虐待动物,也有可能是心理压抑的一种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发泄心中郁闷、缓解紧张情绪的一种方式。一旦有机会,死本能压抑不住,就会爆发出来,宣泄能量,范某庆虐死80只猫,残忍至极!
“死”本能也是人的一种本能,但是我们是需要经过教育,提升人的修养和自我约束,还有法律来控制这种本能!
二、满足自大全能感的需要,获得掌控感:婴儿早期自恋全能未得到满足者,活在理想化世界中,抗压能力极低
在施虐的过程中,人会产生一种“我是上帝(或老天爷),我可以主宰一切”、“我高高在上”的控制感,看到动物或者人臣服于自己脚下,施虐者内心的力量感爆棚,生活中一万个被压抑着的不如意在这种情况下被释放了,他又找回了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感。
所以不仅仅是虐待动物的人,还包括:
生活中施暴的丈夫、虐待儿童的父母、虐待学生的个别老师、喜欢在性生活中扮演施虐角色的人、战争的始作俑者等等,最终所寻求的都是对自己和他人生活的掌控权。在施虐的过程中,满足施虐者自大全能感的一种需要,感觉自己能掌控一切。想要掌控自己是人之本能,但是妄图通过控制别人来维系只有空壳的控制感必然是徒劳。
很多人有一种自大全能感,这种自大全能感是怎么回事呢?
自大全能感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要想了解自大全能感,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退行这个防御机制,自大全能感和退行都是弗洛伊德提出来的。
退行,是弗洛伊德发明的词汇,是用来解释这样一种心理现象的:
在比较高级的心理发展阶段中,遭遇了一些挫折,于是退行到一个比较低级的心理发展状态中去寻求满足。
经典的退行就像在焦虑的时候吃东西,这其实就是退行到母亲的乳汁里去寻找一种安慰。不过,乳汁还不是最早期的安慰,真正的安慰是全能自恋,因为不是谁都吃过乳汁,但是每个人都有过全能自恋。
成年人的自恋全能是很有杀伤力的,这会让他把别人和万物都当做棋子来看待,而不是把对方当做生灵,当然这种心理,是婴儿时期就已经具备的。
想象一个婴儿,他什么能力都没有,他自己不能解决任何事情,但他却觉得自己是无所不能的。只要是他的一个念头,和他浑然一体的世界就会按照他的意志来运转。
婴儿早期的自恋全能必须得到满足,若不能被满足,那就意味着婴儿会陷入可怕的无助感中。事实上也是,如果没有大人的帮助,婴儿连一只苍蝇都对付不了。
所以好的母亲要给婴儿无微不至的照顾,及时满足婴儿的各种需求。这样婴儿就会觉得自己是全能的,一饿就有乳房;一冷就有怀抱……
不过完美的照顾当然是不存在的,婴儿的全能自恋也不会得到百分之百的满足,但如果照顾得足够好,婴儿就大致能获得一种整体感的感觉:我基本对我的世界有所掌控。有了这种感觉后,就基本上能获得一些恰当的挫折了。但是如果婴儿严重没有得到满足,他就无法获得一种整体掌控感,也就永远滞留在自恋全能的幻想里。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成年人,在婴儿时期基本上都没得到满足,于是他们只能卡在自恋全能中。
在关于自恋的心理学研究中,我们把一个人的生命能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自己,一部分是他人或整个世界。心理专家顾歌认为,你如何看待自己和外部世界,可以构成四个等级。
最好的级别是,是自信和热情:自信,即相信自己能做成自己想做的,并且有胜任感,效能感,自我价值感,同时很靠谱;热情指的是你还能滋养对方。其次的级别是,是自大和对理想化外界:自大,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但缺乏一些事实支持,但还是有一些支持的;理想化是很容易把自己崇拜的人理想化,但也不至于看成全能的神。较差的级别是,是疑病和恐惧:疑病是自体虚弱的一种表现。恐惧,指的是对外界客体还是有一些好感,但是他们严格而苛刻,你必须倾其所有,才能获得他们的认可。最差的级别是,是自恋妄想和被迫害妄想:自恋妄想就觉得自己是神,无所不能,已然开悟,并且完全缺乏现实基础;被迫害妄想,觉得外面有个很牛逼的人,构建了一个体系来迫害自己,但也缺乏现实基础。
在心理咨询中和生活中都发现,很多强人,都是卡在自恋全能的巨婴。他们从小不能获得父母的支持,内化一个强大的父母,而是从小就学到:什么要靠自己。
这种人在人生初期和中期,会有很理想化的目标,这种目标会让他们取得很大成功。但是你会发现,他们觉得自己像神一样,可以满足家人和社会的一切要求,比如学习不错,考上大学。这会导致他们很容易有不切实际的目标,而且活得非常得累。
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只活在理想化的想象中,而现实总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很难保住他们理想化的想象,尤其到了大学,学习不再是最重要的,而人际交往能力,还有对异性的吸引力,将是这个阶段要面临的一个更大的问题。而有些原来成绩好的学生到了大学之后,这方面的能力是很欠缺的。于是就受到一些挫折。
如果没有合适的应对压力和挫折的策略,就有可能用施虐的方式,释放情绪!
三、施虐者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缺乏同理心是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一个重要特征,有可能是产生虐待动物行为潜在诱因
与亲社会行为相反,施虐者具有反社会行为!经常施虐者,对社会对他人冷酷、缺乏好感及同情心,缺乏责任感,缺乏羞愧悔改之心,不顾社会道德法律准则和一般公认的行为规范。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个体具有攻击和破坏的本能,当他遭遇心理压力和挫折境遇时,就可能重新激发他的侵犯动机,出现攻击性。当一个人处于某种原因而不能对侵犯者还击时,往往会找一个替罪羊发泄一番。
缺乏同理心是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一个重要特征,有研究表明,虐待动物是缺乏同理心的结果。
同理心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个体通过设身处地地识别、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并释放体贴与关怀的一种能力。同理心作为动力引起利他主义和抑制暴力行为。
虐待动物的行为会干扰儿童同理心的发展,可能影响后续的态度和行为,包括犯罪等。父母对孩子实施暴力有可能是父母缺乏同理心造成的,这可能会成为孩提时代同理心发展的障碍,缺乏同理心反过来会助长虐待动物和其他暴力行为或冷酷无情的行为。
但是,缺乏同理心只是产生虐待动物行为的一个潜在的诱因,不能确定说缺乏同理心就会有虐待行为。
结语:
综上推测,范某庆心理发育不成熟,可能缺乏同理心,有反社会行为,且日后有犯罪的可能。
学校把范某庆退学是对他的一种惩罚,也可以说是目前最大的一个惩罚了,但是这种惩罚能不能遏制住虐猫的冲动,能不能扭转他的心理变态,这个就不好说了。当人遇到重大挫折的时候,范某庆被退学,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打击,如果让他有巨大的心理冲击,引起反思有可能会改变自己,停止暴力行为。
范某庆需要系统的心理干预矫正他的变态心理,并且需要司法监控他的行为,以防以后有更大的犯罪。大家有什么观点,欢迎您把观点写在评论区。
我是心理咨询师张银玲,心理学专业研究生,从事心理情感咨询15年!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