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大学里面把人格分为九型,每个人格都会表现出最稳定持续的性格特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质。偏执型人格的人可能会表现出偏执的性格。比如说马云的表现就是明显的偏执性人格。鲁迅先生以愤世嫉俗而著称,却不妨碍他们成为商界领袖文坛巨匠,因为偏执固执愤世嫉俗也可以成为一个人的性格特质,前提是不会给自己工作生活学习带来障碍。如果因为愤世嫉俗而出现反社会的倾向又或者导致人际关系不良那就是人格障碍。可见人格并没有什么问题,人格障碍才是问题,我们熟知的画家达利,他就是一个典型的偏执型人格障碍(又称偏执狂)。行事方式古怪,但心理学上普遍认为偏执狂更容易成功,在于他们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强烈到可以感召他人可以扭曲时空。
人格障碍是指明显偏离社会正常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往往跟原生家庭,以及成长过程当中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常见的人格障碍,包括偏执型人格障碍(偏执狂),依赖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自大狂)他们共同的特征就是,没有同理心,不良的人际关系,有悖于常人的认知。
人格分裂的问题或者叫解离性人格障碍,跟原生家庭关系十分密切,具体来说就是爱不被满足行为不被肯定需求不被重视,于是在头脑中幻想出虚拟的人设来应对这些伤害,好让自己置身事外,它往往出现在人生家庭被暴力对待的孩子,他就会想象出另外一个人格来应对这些伤害。另外一个人的行事方式,另外一个人的说话方式,另外一个人的性格特质。也称之为多重人格(DID)。这好比在同一个身体里面盘踞着好几个灵*,他们有不同的习惯,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表达方式,甚至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跟价值观。在原生家庭时候。当小孩子在原生家庭里面的爱不被满足行为不被肯定需求不被重视或者遭遇过严重的暴力事件的时候,就会幻化出另外一个人格,在这个人格身上赋予很多美好的东西,用来掩盖逃避现实当中的痛苦。
心理学上发现这么一个现象: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一方因为遭受变故去世的时候,孩子往往会选择性地忘掉这件事情,好像根本从来就没有发生过一样,甚至好像父母从来不存在过一样,就是为了避免痛苦的自我心理防御机制,这也是人格障碍形成的前兆。
意识疗法理论认为,当我们失去了自我整合心身的能力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人格危机,比如在小的时候,妈妈对我们温柔以待,在心里就升起一个好妈妈的形象,当妈妈批评的时候,心里申请一个坏妈妈的形象,如果不能够将好妈妈跟坏妈妈统筹到同一个人的身上。内心就会产生强烈的冲突,为了避免这种冲突就会以不同人格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当中,你会发现这么一个现象:他上一分钟可能会对你的观点形象钦佩不已赞叹有加,下一分钟他恨不得将你置之死地而后快对你咬牙切齿。好像面对你的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关键之处在于他们失去了自我心身整合的能力。